礦區開采常導致土地荒漠化、土壤侵蝕、植被破壞等生態問題,復墾需兼顧土地修復與可持續利用。傳統復墾模式存在兩大痛點:
類型 | 包含設備 | 作用 |
---|
一次設備艙 | 光伏逆變器、匯流箱、變壓器等 | 實現光能到電能的轉換與傳輸 |
二次設備艙 | 監控系統、保護裝置、通信設備 | 保障光伏系統安全運行與智能管理 |
快速安裝與部署:預制艙在工廠完成集成調試,現場僅需基礎施工,減少對復墾土地的二次破壞;
環境適應性強:艙體采用防腐、防水、防塵設計,可抵御礦區粉塵、潮濕等惡劣條件;
靈活擴展:根據礦區復墾面積分段部署,避免大規模施工對生態的干擾。
土地預處理:通過平整土地、改良土壤等措施為光伏安裝與植被恢復奠定基礎;
預制艙與光伏陣列集成:將預制艙布置于光伏場區邊緣或集中區域,電纜統一接入,減少管線鋪設對地表的破壞;
植被協同恢復:在光伏板下方種植耐旱、耐陰植物(如牧草、中藥材),形成 “板上發電、板下種植” 的立體模式。
微環境改善:光伏板為地表遮陰,減少水分蒸發,為植被生長創造適宜條件;
土壤改良:板下植物根系固土,配合有機肥料施用,逐步提升土壤肥力;
碳匯能力提升:植被恢復與光伏發電同步減少碳排放(光伏發電無污染物排放,植被可吸收 CO?)。
清潔能源供給:光伏電力可接入電網獲取收益,或為礦區生態監測設備、灌溉系統供電;
復合經濟模式:板下種植經濟作物(如苜蓿、蒲公英),形成 “發電 + 種植” 雙重收益,反哺復墾投入;
就業帶動:項目運維與植被養護創造本地化就業崗位,助力礦區產業轉型。
實施背景:礦區廢棄后土地沙化嚴重,年均降水量不足 300mm;
方案:部署預制艙式光伏電站,板下種植沙打旺等耐旱牧草,配套牛羊養殖;
成效:3 年內植被覆蓋率從 15% 提升至 60%,年發電量達 1.2 億 kWh,帶動周邊農牧民年增收 200 萬元。
技術融合:結合智能運維系統(如無人機巡檢、AI 故障診斷)提升預制艙管理效率;
政策協同:推動 “光伏復墾” 納入生態修復補貼體系,探索碳交易與綠證收益機制;
模式創新:拓展 “光伏 + 儲能 + 生態旅游” 復合場景,提升土地綜合價值。
光伏一二次設備預制艙以 “模塊化、低碳化、生態化” 的特點,為礦區復墾提供了技術可行、經濟合理的解決方案。通過能源生產與生態修復的深度融合,不僅破解了傳統復墾 “投入大、見效慢” 的難題,更構建了 “生態改善 - 能源供給 - 經濟收益” 的良性循環,為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提供了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