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實時驗證支護強度,頂板 “有足夠支撐力”
保障初撐力達標:單體柱初撐力是頂板管理的基礎(如《煤礦安全規程》要求單體柱初撐力≥90kN),測壓儀可實時顯示支柱升柱后的壓力值,操作人員按標準完成 “足量供液”—— 避免因初撐力不足(如僅 60kN)導致頂板早期下沉、離層,為后期冒頂埋下隱患。
監測工作阻力穩定性:頂板壓力會隨采動進程動態變化(如超前支承壓力、周期來壓),測壓儀可跟蹤單體柱工作阻力的變化(如從 100kN 升至 150kN 再穩定),其始終處于設計允許范圍(如 120-200kN),避免因長期超壓(如超過 250kN)導致支柱彎曲、漏液,或壓力過低(如降至 80kN)導致支護失效。
二、捕捉壓力異常變化,預警頂板 “潛在失穩風險”
預警 “瞬時超壓”:當頂板因斷層、裂隙發育出現局部塌落趨勢時,單體柱可能承受瞬時沖擊壓力(如 1 秒內從 120kN 飆升至 300kN),測壓儀的峰值記錄功能可鎖定這一異常,提示 “頂板可能存在局部破碎帶”,需立即加密支護(如補打臨時支柱)。
識別 “壓力驟降”:若單體柱壓力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(如 30 分鐘內從 150kN 降至 60kN),可能是支柱漏液、底座陷入底板或頂板已發生微小離層,測壓儀可觸發聲光報警,推動現場人員及時檢修支柱或加固頂板(如注漿加固),避免 “小隱患” 演變為 “大冒頂”。
跟蹤 “周期來壓”:回采工作面頂板會隨工作面推進出現周期性壓力升高(周期來壓),測壓儀可記錄來壓時間、壓力峰值(如每次來壓時壓力升至 180kN),幫助預判下次來壓時機(如周期 3-5 天),提前采取 “加強支護密度、縮短循環進度” 等措施,降低來壓期間的垮落風險。
三、評估壓力分布均勻性,避免 “局部應力集中” 導致頂板失衡
發現 “支護空白帶”:在回采工作面端頭、巷道交叉口等頂板應力復雜區域,若測壓儀顯示某片區域單體柱壓力普遍低于 100kN(周邊均達 150kN),說明該區域可能存在 “支護不到位”(如支柱數量不足、未打緊),需立即補打支柱,避免因局部支撐力不足導致頂板先垮落、引發連鎖反應。
判斷 “支柱受力不均”:若相鄰兩根單體柱壓力差超過 50kN(如一根 180kN、一根 120kN),提示頂板壓力分布失衡,可能是支柱布置間距不合理或頂板巖層存在裂隙,需調整支柱位置(如加密中間支柱),平衡壓力分布,防止頂板向低壓區傾斜垮落。
四、輔助優化支護參數,提升頂板管理的科學性
確定合理初撐力:通過測壓儀記錄不同初撐力下的頂板下沉量(如初撐力 100kN 時頂板下沉 50mm,120kN 時下沉 30mm),可確定該區域優初撐力(如 120kN),既避免初撐力過高導致支柱過載,又頂板穩定。
調整支柱密度與布置:在斷層帶、破碎頂板區域,測壓儀數據可能顯示 “單根支柱壓力頻繁超 200kN”,說明單柱承載過大,需通過增加支柱密度(如每米 3 根增至 4 根)或改用大直徑支柱(如 Φ110mm 增至 Φ130mm),分散頂板壓力。
優化回采進度:若測壓儀顯示 “工作面推進速度加快后,支柱壓力峰值從 160kN 升至 200kN”,說明回采進度與頂板壓力釋放不匹配,需放緩推進速度,給頂板足夠時間完成壓力轉移,避免因 “趕進度” 導致支護失效。
五、數據追溯與風險復盤,構建 “持續改進” 的安全閉環
事故前的 “數據痕跡”:若發生頂板事故,可通過測壓儀回溯事故前的壓力變化(如事故前 3 天,某區域壓力呈 “階梯式下降”,每天降 20kN),分析事故誘因(如支護衰減未及時處理),針對性改進管理流程(如將該區域測壓頻率從 1 天 1 次改為 2 小時 1 次)。
同類區域的 “風險借鑒”:在新開采區域(如同一煤層的不同工作面),可對比歷史測壓數據(如相鄰工作面在相似埋深下的壓力峰值為 180kN),提前制定匹配的支護方案(如初撐力設為 120kN,支柱密度每米 3 根),實現 “以史為鑒” 的超前防控。